特色小镇建设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主要载体,是构建布局合理、层级清晰、功能完善的城乡体系的重要环节,是推动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区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我区特色小镇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区丹山镇、临江镇为省级特色镇,中和镇、伍隍镇、迎接镇、小院镇为省级“百镇建设行动”镇,宝台镇、南津镇、保和镇、丹山镇为省扩面增量“百镇建设行动”镇。中和镇定位为工贸型小城镇;迎接镇定位为生产物流型小城镇;小院镇定位为商贸型小城镇;临江镇定位制造业小镇。丹山镇定位为现代农业型特色小镇;南津镇定位为田园文旅小镇;保和镇定位为生态旅游型小镇;宝台镇定位为“城市后花园”宜居小镇。
二、工作特点
(一)统筹规划修编。结合特色小镇的定位编制总体规划修编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和、伍隍、迎接、小院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也已编制并经省住建厅审查同意实施;南津的总规修编、控规编制工作已基本完成。开展特色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规划选址和方案审批工作,组织小院、伍隍等旧城改造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开展国有存量土地盘活可行性研究,优化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严格执行一书三证制、规划公开公示等制度,不断完善规划审批程序。
(二)完善基础设施。一是完善路网,畅通交通。中和镇遂资眉高速中和连接线、工业园区东西1号、南北1号主干道、中和工业园区“四横一纵,小院镇步行街,伍隍镇寿民街、兴隆街,迎接镇迎接大道,临江镇过境道等道路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丹山镇实施主要道路、环卫、路灯等基础设施建设;南津镇区内美化亮化、给水排水、通信网络以及商业超市、餐饮酒店、专业市场等基础设施、商贸功能日趋完善。二是完善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重点建设了中和镇、丹山镇、小院镇、伍隍镇、迎接镇污水处理厂和9个区域中心镇(丹山、中和、保和、小院、伍隍、祥符、迎接、丰裕、南津)垃圾中转站。
(三)开展风貌塑造。一是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完善和店招改造工作,结合镇乡特色,进一步丰富城镇内涵,打造个性名片,目前已完成中和镇、丹山镇、保和镇、伍隍镇、迎接镇、南津镇、东峰镇风貌塑造工作,改造店招4200余块。二是加强绿化美化。结合大规模绿化全区行动,在中和镇、小院镇、伍隍镇、丹山镇开展市级绿化示范镇创建,在迎接镇、临江镇开展区级绿化示范镇创建。
(四)积极发展产业。丹山镇坚持“山上种有机果、平地种绿色菜、田里种生态藕”的发展模式,引进业主流转土地,形成了“四个一万亩”(万亩莲藕、万亩核桃、万亩柑桔、万亩蔬菜)的现代立体农业发展格局,实现了“一带四园”的有机串联,成功举办了两届资阳雁江荷花节,实现农文旅高度融合。南津镇中东都农旅区以连片柑橘种植基地“深度拓展、辐射带动”为重点,打造特色水果产业,种植柑橘6000余亩。中和镇种植晚熟柑橘、皮球桃等果树1.8万余亩、榨菜3万余亩、小龙虾养殖2500余亩。伍隍镇做大做强“伍隍猪”、优质枇杷等特色产业,建设无公害优质水果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小院镇在已有的远文林木和欣欣红提采摘园的基础上,发展火龙果采摘园、草莓采摘园,藤椒基地、泰国小米辣基地。
三、存在问题
(一)规划布局不优。一是定位模糊,特色小镇数量多,名不副实,功能定位小而全,重点不突出,特色不鲜明。二是规划不系统,有的地方缺少对外交通、城镇路网、市政设施和公用事业等专项配套规划,有的地方修建性详规编制力度不够。三是原有规划不适应发展需要,需及时修编。四是规划实施走样,规划仅仅停留在纸上,用于应付检查,而不是引领小城镇建设。
(二)基础设施滞后。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不规范,整体质量不高。内部交通体系还不完善,发展较为滞后,市政公用设施不健全。在基础设施中道路系统、雨水、污水排放及处理为薄弱环节,污水垃圾处理层次较低,场镇公共绿地不足,自然生态优势不突出 。
(三)产业支撑乏力。产业基础不足,大部分镇以种植、养殖等传统产业为主,产业层次底,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弱。产业特色不强,缺乏核心拳头产品,业态单一,没有形成产业链条,缺乏高端特色项目引进,难以支撑特色小镇的发展。
(四)要素保障不足。一是资金瓶颈。区级财力不足,全区已启动或将实施的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较多,没有多余可以支配的财力,有些项目建设资金缺口大;小城镇建设投资主体单一,无融资渠道。二是土地指标不足。由于土地指标较为紧张,旧城改造、水厂建设、城镇及园区道路、园区安置房等项目都需要用地,但目前土地指标尚未完全到位,部分项目实施较为困难。
四、建议意见
(一)把握特色小镇性质内涵。加快建设发展特色小镇,是经济新常态下加快推进转型升级、新型城市化、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是实施乡村振新战略的重要路径。目前各地特色小镇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传统意义的建制镇发展而成;另一种是根据2016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镇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特色小镇、小城镇两种形态,特色小镇概念得到统一:特色小镇非镇非区,是各种特色发展要素的聚集区。特色小镇不完全是建制镇,而是作为一个发展平台。我区南津镇“十里沱江”就属于这种类型。特色小镇是依赖某一特色产业和特色环境因素,打造的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征和一定社区功能的综合开发体系。
(二)明确定位,科学合理规划。坚持“先策划后规划、先规划后建设、先环境后建设”的思路,着力推进特色小镇规划布局。一要突出差异性。特色小镇规划,涉及到生产、生活、生态及城市、乡村等各个领域及门类,需要高度专业化,实现多领域、多规融合。要结合各镇的地缘区位、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明确各小镇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突出差异性规划、避免盲目跟风、千镇一面。二要注重系统性和完整性。要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旅游业发展规划、雁江大健康产业规划和成资同城化发展区域性规划等重要规划衔接;要制定专门的产业发展、对外交通、城镇路网、市政设施和公用事业等专项规划编制工作。三要在规划中,控制好小镇规模和人口密度,建筑密度要远低于城市,绿化率远高于城市,让人的生活充分贴近自然,充分保护原有生态。
(三)抓住重点,优先发展基础设施。一要扎实推进区域内道路建设。在推进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不管是产业发展,文旅、农旅融合发展,便捷的交通是基本条件和重要优势。加强对内对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区域内循环,区外畅通的交通体系。要加快农村公路、重要乡镇公路、通村通畅公路、现代农业园区和新农村等“微循环”县乡道路建设;同时,要注意对小镇与城市联接线的打造,如“十里沱江”资安渝快速通道建设,加快融入景区;二要不断实施小镇农贸市场、天然气管道、垃圾环卫、路灯照明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不断完善小城镇建设硬件设施,完善各产业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建成适度超前、完善配套的市政公共设施体系,增强城镇的服务功能,改善人居和发展环境质量。三要推进小镇绿化美化,过境边界整理,打造宜居宜业环境。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是特色小镇的重要特征,特色小镇追求生产、生态、生活三生融合,比城市更温暖,比乡村更文明。结合我区康养区建设,加大生态建设投入,保护好原生态,引导种植大量绿植,实现全域绿化、立体覆盖、涵养水土、净化空气,精心营造小镇良好生态环境,正真成为成都美丽宜人的后花园、候机厅。
(四)产业先导,激发小镇活力。产业的发展前景和特色性直接决定未来小镇的活力。一要立足产业的特而强,因地制宜发展。根据自然禀赋、历史文化和未来地方经济发展趋势,围绕康养、文旅、航空经济、现代农业、高科技等主要产业方向,找准特色产业,深入挖掘,做大做强。下功夫培育核心产业、衍生产业、配套产业。如南津镇,要突出康养资源禀赋优势,搭建融合农业、工业、医疗、旅游和运动等多产业的康养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平台,形成康养系列产品。要避免房地产冲淡产业培育,深入分析上下游产业链,拉长拓宽康养产业链,引入更多优质项目,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品。临江镇,可充分利用成都经济开发区的高端平台优势和天府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优势,深化合作,共建共享资源平台合作,加强协调,增强合作,推进成资一体化建设产业,重点是健康食品产业、现代农业、园区等融合发展。同时积极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二要产学研协调发展。坚持高科技当家、新产业引路。在特色小镇中,某一产业集中发展,形成这一产业资源的相对集中,可以引进科研机构入驻小镇,让某一领域的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新项目将实现农业双创基地、当地农业产业链供应基地、大学生实践基地、青少年科普基地,从业人员参观考察基地,推动产学研一体化,以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五)突出特色亮点,全方位宣传。一是在命名上突出特色。可在小镇的命名上下功夫,选择当地基础好,有代表性,具有发展前景的某一方面,作为宣传名片响亮提出。借鉴宜宾地区对特色小镇的命名做法,形成系统化、有标识度的一组特色小镇,如古驿南津、丹山莲香小镇、碑记橘香小镇、临江豆瓣之乡、中和龙虾之乡等标识明显,区分度强。二是坚持节会集中宣传。巩固提高中和小龙虾节、丹山荷花节、碑记蜜柑节、长寿文化节等成届制的活动,提档升级,扩大影响。同时,在成资同城化发展背景下,加强与成都沟通对接,作为成都的重要节会分会场,承接重大活动以提升影响力。三是对特色小镇在风貌上整体打造,融入特色元素,制作系列宣传广告,增强艺术感和宣传效应。
(六)着力招商引资,打造特色小镇精品。要把企业作为特色小镇发展的主力军,高质量的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着力打造特色小镇精品。没有企业在小镇投资发展建设,特色小镇就是虚拟的小镇。“十里沱江”项目,是雁江区引进蓝城集团和前后科技公司联合打造的特色小镇。蓝城集团是有实力,有理念,有经验,全国专注打造特色小镇的着名企业。要总结借鉴“十里沱江”招商引资的做法,大力引入央企、国企和大型民企,这样的企业可扩大有效投资,把特色小镇的特色更多彰显。要进一步加强“十里沱江”文旅小镇建设的投入和引导,力争打造成特色小镇精品。建议“十里沱江”项目要紧紧依托南津古镇,将南津古镇古街开发纳入“十里沱江”一期同步进行,结合安置房建设,对原有老街进行改造,充分利用沱江水系,丰富古镇景观;大力挖掘南津古驿文化、历史名人文化、长寿文化资源,丰富小镇文化底蕴;研究成资一体化背景下特色产业发展,充分吸纳就业,活跃场镇,凝聚人气,辐射带动一方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