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政协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以来,教科卫体委按照有关要求积极参与其中,组织部分委员对我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情况
我区有义务教育阶段迎检学校139所,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21所、小学80所、初中38所。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92293人、专任教师5571人。近年来,我区从三个方面加大了教育经费的着重投入。一是全区投入资金7.27亿元,新增学位1万余个,维修改造薄弱学校83所,改造校舍面积9.4万平方米、体育场馆面积4.7万平方米,并将原区委党校、区住建局等机关办公用房改造为学校用房,有效缓解“大班额”“入学难”等问题;二是投入资金1.75亿元,完成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全覆盖项目建设,使我区教育现代化水平跨入全省先进行列;三是投入资金9251万元,为全区中小学校配置实验仪器、音体美器材、图书等,义务教育学校仪器设备实际配齐率达到省定标准。通过送教下乡、校校互帮互助等活动,形成小学联系学校9对,中学联系学校13对,进一步推动薄弱学校的发展。
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开展,校园品牌建设日益凸显。马鞍九义校以仁爱为主题,推崇孔子仁爱教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着力打造优雅校园、儒雅殿堂、文雅学生,积极创编仁爱校本教材、关爱女童校本教材等仁爱校本课程,引领学校快速发展。雁江二小树立立德树人、尚善崇贤的教育理念,对学校的管理、队伍、课程、教学等推行协调发展,使学校、教师、学生、社区之间协调互促,充分体现树贤文化。雁江七小彰显正道的“养正”教育,通过养正生态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进行“正言、正行、正容、正德、正智、正心、正身”的教育,实现对学生人格、智慧、性情的培养和塑造。雁江一幼以“运动、健康、尚美、乐学”为办园特色,做到绿化、净化、美化、儿童化、教育化,把校园变成幼儿生活、游戏、运动、学习的乐园。雁江一中以大雁文化构筑校园内涵,提倡大雁精神,团结合作意识。学校文化内涵逐步提高,“一校一品牌,一校一特色”建设已取得较好成效。目前,全区共建成市级素质教育示范校12所,省、市级艺术特色学校 2 所,省、市级阳光体育示范校 7所,全国足球特色学校16所,全国体育示范校1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5所,省、市级校风示范校26所。
二、我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一些地处城区、中心场镇的学校受地理位置影响无法再扩展;少数地处偏远的学校校舍修建时间较早,设施设备比较陈旧,导致学校办学条件不能达标;由于劳动力流动和乡村学校办学质量不高,大量乡村学生流向城区,加大了城区办学压力;城乡师资和教学差距问题还较突出,教育环境还有差距,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
(二)校际教育资源不均衡。一些优质师资等教育资源向城区中心、部分老镇乡等区域聚集,学校管理更加先进、师资结构更加优化,部分城区周边、乡村边远学校相对较弱。同时,学校班级教师搭配不均。导致部分学校学位紧张,择校热、择班热现象仍然严重,大班额问题得不到根治,入学矛盾较为突出。如:城东新区、幸福片区、伍隍镇、丹山镇等镇乡所在地学校学位不足。
(三)师资结构配置不均衡。目前,我区优质师资分布不均,流向不合理,教师队伍建设和结构性缺编现象较为突出,特别是音、体、美专业教师配备较为薄弱,尤其是一些农村学校音体美教师多数由转岗教师兼任,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专职教师不足。
(四)资源作用发挥不均衡。个别偏远学校由于师资配置不合理,某些领域教师人才缺乏,比如音乐教师、体育教师等,而由其他科别教师代教,导致某些设施设备器材闲置,或者使用不充分,因而资源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
三、破解我区义务教育全面均衡发展“短板”,进一步提升我区教育品牌的建议
实现我区教育全面均衡发展,缩小城乡、校际、师资差距,优化教师队伍,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创优我区教育品牌,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工程,建议如下:
(一)落实部门职责,强化组织保障。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履职尽责,为进一步提升我区教育品牌提供可靠保障。教育部门要把控全局,着力全区均衡发展,品牌提升,加强调研,找准问题,研究对策,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采取措施下狠手补短板,除恶疾,促进我区教育质量得到全面提升,教育品牌更响更亮;组织部门要加强对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的考核,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做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宣传部门要抓好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营造教书育人良好氛围,促进全社会高度重视和正确认识教育教学,纠正误区,形成共识;财政部门要加大财政投入,优化支出结构,确保义务教育相关经费落实到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依法落实教师待遇,为教师队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提供支持。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师资力量均衡。教师素质决定教育质量。着力全区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要不断优化师资培训模式,完善培训机制,紧跟最新、最前沿的教育科研发展趋势,全面打造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风清气正、个个是能手的过硬教师队伍。科学配置各项教育资源,尤其要注重和提高农村地区或薄弱学校的师资力量,优化师资结构,切实解决音体美等学科教师缺乏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择校热、择班热现象。进一步发挥参加培训的教师以点带面的辐射功能,实现培训效益的最大化。进一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途径,邀请名师讲学,举办各种层次的教育研讨活动,积极为教师创造与成都优秀教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建立区内教师相互学习交流带动引领制度,向区内、向本校优秀教师学习,推广他们的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三)深化义均教育资源优势,充分发挥资源作用。在义均教育过程中,我区出重资进行了新建改扩建大量学校、维修改造薄弱学校、实现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为全区中小学校配置实验仪器、音体美器材、图书等,学生学习环境得到大幅改善,教学设备器材提到有效提升。面对这些优质资源,教育主管部门一要加强督促和管理,确保资源科学合理全面使用,充分发挥其有力作用。二要加强调研,及时发现问题,切实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避免资源发展不均衡及资源优势和作用发挥不充分的问题,避免资源的闲置和浪费,真正把学校教育基础建好建实,把资源用好用活,让我区学生在义均教育中真正受益。三要端正办学思想,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把促进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我们要坚持平民教育的教育思想,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众为重点,缩小城乡学校之间、校际之间发展差距,使全区每个学生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平等享受教育资源,充分享受社会的公平教育。教育主管部门要采取措施,促进各学校的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并督促各级各类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办学方向,面向全体学生,不分重点班、快慢班,不设实验班、特长班,确保校内各班级教育均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育全面进步。
(四)实施特色教育,创优我区教育品牌。一是转变办学理念,科学定位教育特色和品牌。学校的特色化建设是学校创新发展、个性发展、优质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农村地区学校在新一轮教育竞争中取得主动的新的发展增长点。教育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完善考核办法,科学合理考核学校,正确引导学校坚持“一校一品牌”、“一校一特色”原则,科学定位教学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教学特色和品牌。督促个别学校纠正过度看重升学率、上本率的现象;纠正重智轻志,片面教学、极端教学,给学生加压加码,导致学生作业过多,任务过重,没有自主空间的现象。各学校要立足自身实际,进一步研究特色教育新思路,走特色发展、个性发展之路。二是增强校长整体素质,提升品牌学校管理水平。校长是学校的灵魂,办好学校的关键是选配一名好校长。要进一步加大校长培训工作力度,提高校长培训档次,不断开阔校长的专业视野,提高校长的管理水平,创优学校教学品牌。要大胆起用年富力强的同志,将想干事、能干事的同志充实到学校管理队伍中去,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激发学校办学活力。要深入探索和进一步优化校长轮岗制度,不断缩小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差距。校长要注重加强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推进学生素质教育。三是创新发展模式,筑牢教育品牌实力。我区现有的教育品牌学校要确立更加高远的目标,推进教育教学各项改革,拓展教育教学的时空范围,推广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新模式,将特色化建设由“盆景”化向普及化推进、由创特色向做文化推进、由重有形向重发展推进、由平面化向立体化推进、由创品牌向创效益推进,不断顺应时代发展新要求,彰显学校办学特色。要以成资同城化发展为契机,与成都的名校建立起长期稳固的关系,探索创新成资学校同城发展方式,大胆尝试联建、分校等模式,共享名校优质资源,促进我区老牌学校的品牌更响更亮,并走出雁江,走出资阳,迈入全省甚至全国品牌学校行列,努力实现境外优秀学生流入我们雁江的新面貌。四是着力品牌带动,推进全区教育提质上档。我区马鞍九义校由一小分校发展而来,吴仲良九义校发展为资阳中学实验学校,现在该两所学校都已成为群众踊跃选择的学校,其在发展过程中无疑受用了品牌学校教学、管理的先进理念、经验和方法,品牌带动效益得到彰显。我们应积极推广该经验和做法,加大城镇学校对口支援农村学校、优质学校对口支援薄弱学校的力度,并逐步由对接、对口支援提升为联建、分校的模式,制定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后进学校教师到先进学校学习制度,推广先进学校的管理、教学理念和方法,有力提升我区城郊学校、乡镇边远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有力促进我区教育全面提质上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