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最基本的“兜底线”,是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存的“最后一道防线”。为更好地提升社会救助水平,切实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区政协组织政协委员对我区的社会救助工作进行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社会救助工作情况
我区社会救助工作以严格落实政策规定为抓手,以群众是否满意为标准,牢固树立“为民解困”的理念,积极回应群众的关切和期待,扎实开展社会救助工作。
(一)积极开展春节走访慰问活动。每年春节前,区四套班子领导带头,机关党员领导干部分别对全区低保、优抚、残疾人、孤儿等困难对象进行走访慰问,积极落实节日普惠慰问制度,对城市低保及其他困难对象按标准发放节日慰问补助,妥善保障了春节期间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二)全面落实城乡低保政策。认真落实中央、省市有关城乡低保的政策,做到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制度、保障标准、管理体制、操作程序、信息平台“五个统一”,实现应保尽保。印发《资阳市雁江区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规程》等五个规程的通知,规范城乡低保、特困等救助申请、审批程序。从2018年1月起,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原来城市低保每人每月460元、农村低保每人每月270 元,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500 元、 310元。全区2018年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22963 户、 29633人,全年发放城乡低保金7840万元。
(三)切实开展医疗救助。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政策,加强与精准扶贫工作有效衔接,全面对标省、市医疗救助政策和标准,调整我区医疗救助政策和标准,贫困群众住院治疗自付费用控制在10%以下,2018年兑现医疗救助资金 3560 万元,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看病难”的问题。推进医疗救助管理创新,实现医疗救助系统与医保信息系统对接,困难对象住院实行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即精准扶贫对象、低保对象和特困对象在医保定点医院住院,办理出院结算手续时,即可按政策得到政府医疗救助,困难对象住院医疗救助做到及时、快捷,极大提高了我区医疗救助工作水平。
(四)认真开展教育资助。我区按照国家、省、市的有关规定,认真做好教育资助工作,按时按标准发放资助资金,保证了相关学生的权益。2018年共有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前教育学生3173人享受资助,资助金额共345.76万元;义务教育免教科书和作业本95141人,323.356万元;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住校生7643人(其中小学贫困住校生68人)享受资助,资助资金共904.8375万元;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共有1274人次享受国家免学费资助,资助资金共248.4万元,215人享受国家助学金,资助资金共34.9万元;金秋助学资助870人,资助资金共96万元。
(五)及时办理临时救助。牢固树立为困难群众服务的思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认真落实临时救助有关规定,加强临时救助,严格按个人申请、社居委调查评议、街道审核、区民政局审批、社居委张榜公布的程序办理临时救助,确保临时救助资金的有效性、公正性。2018年,共办理临时救助2246人,发放救助金180万元。
二、我区社会救助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救助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工作多头管理,涉及民政、医保、教育、工会等多个部门,部门“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的统筹协调机制,导致重复救助和救助缺失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救助资金有待进一步增加。各项社会专项救助标准虽有所增长,但伴随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之物价上涨等因素,都迫切需要加大投入、提高标准。
(三)救助层次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实行的社会救助,主要是解决困难群体的基本生存问题,困难群众自身的造血功能不足,很难依靠自身力量脱困,社会救助层次还较低。
(四)救助对象有待进一步规范。为了维护稳定的需要而放宽低保准入政策,如:破产企业军转干部、城乡拆迁户、破产企业职工、改制民办教师、失地农民、老上访户缠访户、突发事件受害者等等,其中一部分人员严格讲是不符合政策规定范围的也纳入了低保,导致社会上议论“该吃低保的吃了,不该吃低保的也吃了”,造成负面影响。有待完善;救助对象认定难有待破解;救助能力有待提升。
三、对我区社会救助工作的建议
(一)强化宣传力度,增强救助工作的舆论支持。为强化已有政策的落地普及,持续拓宽政策的知晓度,提高社会救助工作透明度,建议由民政牵头,相关救助管理部门协同参与,构建救助政策大宣传格局,打破部门各自为政的传统宣传模式,创新开展“宣传周”、“救助专栏”等多形式的宣传,做到救助政策领导干部熟知、工作人员精通、广大群众了解,全面提升社会救助制度政策的普及率,使全社会更加关心支持参与社会救助工作。重点加强四方面宣传:一是加强社会救助政策的系统性宣传和普及,深化各级领导干部和救助管理部门对救助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二是加强对救助条件、办理程序、资金发放等内容的宣传,促进社会救助工作公开透明,主动接受群众监督。三是加强对就业激励政策的宣传,树立低保对象主动退保的典型,鼓励积极走出“低保”。四是进行对社会救助对象失信惩戒措施及案例的宣传,为实现精准兜底救助保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强化顶层推力,加快建立统筹协调机制。社会救助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作,涉及部门多,救助对象错综复杂。一要加大领导力度,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和协调解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统筹救助资源。二要着眼于提高社会救助政策的覆盖面和精准性,对现有的社会救助制度进行优化整理,有交叉重叠的进行合并,需要强化的提升其法规效力,全面推进制度落实到位。三要加强社会救助福利“捆绑”现状的研究,将所有的专项救助纳入到统一的社会救助管理体系中,对各个项目在救助对象、标准、给付方式、水平以及管理等方面进行统一设计和规划,提高政策公平性和实施效率。四要加大顶层设计,对社会救助资源加以整合,并探索对社会救助工作进行综合绩效考评,建立由政府、救助对象及第三方组成的综合评估机制,确保救助工作高效开展。
(三)强化动态管理,助力精准救助。在救助核对平台的基础上,整合共享社会救助网络管理平台,从技术和手段上满足了“精准认定、精准救助”的工作要求。一是建议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横向沟通和信息共享,完善统分结合的社会救助信息网和数据库,提高救助对象认定的准确性。二是建立困难家庭基础信息数据库,加强对困难群众基础信息的分析研究,为科学制定救助政策提供数据支撑,同时对政府相关部门、慈善组织实施救助提供服务。三是建立以困难家庭为单位的救助需求综合评估机制,以家庭收入、财产为主要指标,统筹考虑家庭成员因残疾、患重病等增加的刚性支出因素,综合评估家庭贫困状况和救助需求,区分收入型与支出型贫困,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救助措施。
(四)强化队伍素质,提升管理能力。针对当前社会救助工作人手少、任务重现状,建议:一是按比例配齐配强工作人员,引进专业人才,加强社会救助工作队伍建设;建立定期培训机制,不断提高社会救助工作队伍整体素质。二是通过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方式,将民生保障中的事务性、服务性工作委托社会力量承办,由专门机构为困难群众提供社会融入、能力提升、心理疏导等专业服务。三是加强社会救助志愿者队伍建设,可在学校、老年大学、社区等建立培训基地,提供专业资质培训,让社会力量更好地参与服务。
(五)强化资金保障,提高救助水平。随着救助范围不断扩大,救助标准不断提高,应进一步加大投入。一是加大工作经费保障力度,应根据社会救助工作任务及时足额拨付社会救助工作经费;二是进一步拓宽救助资金筹措渠道,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参与为辅、企业参与为补充的多元化筹资机制;三是加大向上争取救助资金和本级财政配套资金投入力度,强化资金统筹使用和监管,确保救助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困难群众手中。四是探索把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和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疾病应急救助等制度有机衔接,提高医保报销比例和范围;引入商业保险,推进医养融合,着力降低困难群众的医疗负担。五是根据困难群众类型有针对性地提供类别化、个性化救助,更好地打造分层次、分类别的梯度救助模式,确保任何一个家庭或群众在遇到困难、生活难以为继时,都能通过社会救助得到兜底保障,让更多需要得到救助的群众能享受到救助政策的普惠。